賭城拉斯維加斯,最不缺的是什么?人和金錢。金碧輝煌的賭場大廳、觥籌交錯的各種酒會,荷官與侍應生穿梭其中,達官貴人與富豪明星一擲千金,揮灑著金錢與荷爾蒙。
這兩天的拉斯維加斯,成為了全球媒體曝光最高的地點之一,不是因為賭場,而是因為CES的到來,來自全球各地的科技達人、媒體記者等蜂擁而至,朝拜新一年的科技盛宴。
隨著2007年汽車行業(yè)企業(yè)首次亮相CES后,經(jīng)過十幾年的發(fā)展,現(xiàn)在的CES成為了科技與汽車行業(yè)結(jié)晶最好的展示地,尤其是智能汽車時代,自動化、智能化和聯(lián)網(wǎng)化更是讓CES光彩奪目。
無論是汽車企業(yè),還是科技公司,都在展示自己自動化(自動駕駛)、智能化(智能座艙)和聯(lián)網(wǎng)化等方面的軟硬件方面的最新進展,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解放人類、愉悅?cè)祟?,所以,CES 2019的主題,更應該是:再見人類苦力,歡迎來到機器人的世界。
1、再見了人類苦力
隨著大家物質(zhì)條件在當今社會不斷得到滿足,很多工作對于人類來說都懶得去干了,對于那些又苦又累的建筑工的相關工作就是如此,但是不能說這些工作崗位招不到人就停滯不前,這個時候正好是人工智能發(fā)揮他自己特點的時候了,它能夠充分的代替人類去做這些無比繁雜的工作!
在這幾款機器人中,把木板搬進電梯的機器人已首先進駐建筑工地使用,但出于安全和監(jiān)管方面的考慮,機器人的使用被限制在人類工人下班后的夜班。
在扭螺栓的場景中,扭螺栓機器人展示了它們的優(yōu)勢。人類工人必須用一只手和頭來支撐木板,把螺栓含在嘴里,并用另一只手握著扳手,才能將一塊木板固定在相應的位置。巴迪機器人看起來就輕松得多:它使用吸盤來拾取一塊木板,在傳感器的幫助下把木板準確地放置在相應位置,同時旋轉(zhuǎn)機械臂,將木板用螺栓固定,扭完一處螺栓移動到下一個點重復操作。
清水建設公司預計,如果展示的機器人都能順利工作,未來它們所執(zhí)行的每項任務所需的工人數(shù)量都可以比目前減少1/3或1/4。
此前,澳大利亞砌磚機器人"哈德良"面世時,就有建筑機器人將"實現(xiàn)建筑行業(yè)徹底變革"的呼聲。但清水建設公司執(zhí)行總裁Masahiro Indo認為,這個判斷過于樂觀。他指出,建筑工程多樣復雜,機器人目前僅能夠處理全部建筑工程工作量的1%。目前,對建筑行業(yè)來說,試圖讓機器人處理建筑工程工作量的10%已是極大的挑戰(zhàn),而且還面臨成本過高的風險。
人類告別體力勞動的日子,可能真的就不遠了。
2、機器人事故的世界
隨著機器人司機和機器人設備的增加,社會來到了一個人類與機器共存的世界。被大肆炒作的“德國大眾工廠機器人殺人事件”、高交會“小胖機器人傷人事件”等,相關報道都使用了大量擬人化的描述,渲染出一種機器人主動執(zhí)行傷人命令的錯覺。但究其原因,都與人工智能毫無關系。
直到今天,機器人尚未進化出獨立意志,將“殺人”帽子扣在機器人頭上,過于夸張了。
當時,不少媒體引用英國《金融時報》網(wǎng)絡版報道稱,“德國大眾工廠機器人殺人”——據(jù)報道,德國大眾位于卡塞爾附近的一家工廠發(fā)生悲劇,一名技術人員因突遭機器人“攻擊”不幸喪生。這名技術人員事發(fā)時正與同事一起安裝機器人,但原本處于靜止狀態(tài)的機器人卻突然“抓住”他的胸部,然后“使勁壓在”一塊鐵板上(也有媒體使用了“用一塊金屬片擊穿了他的胸部”),最后技術人員因傷重不治而亡。此報道大多以聳人聽聞的“機器人殺人案”為標題出現(xiàn)在網(wǎng)絡頁面上。
但實情是,《金融時報》報道原文為“The 21-year-old contractor was working with a colleague to install the machine when he was struck in the chest by the equipment and pressed against a metal plate. He later died of his injuries.” 文中“struck”應翻譯成“撞擊”而非“抓住”,該技術人員是在安裝機器人時受到機器人撞擊胸部,再被壓在鐵板上傷重而亡。原文報道對此的解釋是工業(yè)事故,而非機器人“故意”殺人。大眾集團發(fā)言人對此事的回應是,這臺機器人并沒有出現(xiàn)技術故障,推斷事故是由人為錯誤導致。據(jù)報道,這名死者的工作和汽車制造無關,是安裝機器人和機器臂的專業(yè)人士。由于作出了違反安全規(guī)定的動作,他進入了安全籠進行機器臂安裝的工作。
對于此次發(fā)生在大眾公司的事故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曾援引機器人專家艾倫·溫菲爾德(Alan Winfield)教授的話說:“很遺憾,大家夸大了機器人的能力,而且過分懼怕機器人??苹秒娪昂兔襟w報道讓大家變得過分敏感?!比斯ぶ悄芎妥詣踊I域的專家們也認為,“機器人殺人”的說法太夸張,現(xiàn)在的機器人技術尚未達到這樣的水平,應該視其為一起罕見的工傷事故,而非來自未來機器人威脅的警告。
薩塞克斯大學人工智能專家布萊·惠特比(Blay Whitby)認為,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,我們不能“譴責”機器人,機器人尚未達到為自己的決策負責的水平。“從技術和道德角度看,這起不幸的事故與機器操作員有關,因為他沒有啟用安全防護方案。大眾的‘安全防護方案’是由計算機軟件提供,而當時他(技術人員)正在設置軟件,因此我們更應原諒機器人?!被萏乇日f。
謝菲爾德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教授諾埃爾·沙基(Noel Sharkey)說,“除非是程序讓它們這么做,否則機器人是沒有自我意志,也不會進攻人類的。工業(yè)機器人是很強大,通常都有安全協(xié)議。人們有時會在編程或操作中犯人為錯誤,這時事故就會發(fā)生,這些都是機器人革命進程中的一部分?!?
世界已經(jīng)進入了一個不可逆轉(zhuǎn)的發(fā)展通道,機器人會越來越多,體力勞動者的職位被機器所替代的趨勢也不可逆轉(zhuǎn),在各類機器人之間的交流、相處,以及機器人與人類的相處,都需要新的規(guī)則的出現(xiàn)。
我們希望未來的世界是:人類告別體力勞動,更多的從事腦力勞動或者愉悅勞動,而人類和機器人、機器人和機器人之間,需要和平共處、彼此交流、互相發(fā)展的過程,避免機器人控制人類的情況發(fā)生。